清代姚文瀚《紫光阁赐宴图》
说起春节习俗,大家都能如数家珍,祭灶、贴福字、贴春联、放鞭炮、吃饺子、穿新衣等……但如果问清朝皇宫中是怎么过春节的,估计很多读者都会有点懵。清朝皇宫中的春节年俗,难道和汉族不同吗?清宫剧《还珠》《甄嬛》《如懿》没告诉你的,今天文史君带您一起看一看。
一、赐“福”字
过年贴福字
如果你是高官显贵,那么你极有可能获得皇帝御笔书写、钦赐的“福”字。自康熙时起,每年腊月初一,清宫中都要举行“赐福字仪”,寓意天子“赐福苍生”。
这天一早,懋勤殿首领太监就要在重华宫预先布置好龙笺、大笔(时谓之“赐福苍生笔”)、墨砚等。皇帝至重华宫后,用大笔书写斗大的“福”字十余幅,赐予后、妃,并由各宫太监粘贴在紫禁城内各宫中。
从这天起,各地的封疆大吏(将军、督抚等)凡向皇帝呈报奏函,皇帝都会在御批的回件中,夹赐御书“福”字。十二月十五到二十七,皇帝会在重华宫(或乾清宫西暖阁)分批召见御前大臣、侍卫及诸王大臣、翰林等,向他们赐“福”字。
故宫灯光秀
受到皇帝赐“福”字的王公大臣,视此为莫大的荣耀。回家后,将受赐的“福”字装裱、供奉起来。乾隆年间,王际华在31年中,获得皇帝赏赐“福”字竟达24次。后来,他将24幅“福”字重新装裱,悬挂在府第内,命名曰“二十四福堂”,一时传为美谈。
除赐‘福’字外,清朝皇帝有时还将鹿肉一并赏赐给王公大臣,寓有“福禄双全”之意。
二、打灶祭灶
汉族传统风俗,于腊月二十三(或二十四)小年时祭灶神,送灶王爷升天,向玉帝奏报人间情况。为使灶王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降吉祥”,人们多用糖为祭品,好让灶王“嘴甜”,在玉帝面前多为人间美言几句。
满族人虽沿用汉族祭灶风俗,但有些地方在腊月二十二日祭灶。清宫祭灶前几天,先要举行“打灶”典礼,即礼部官员用长筷子击打簸箕。二十三日,皇帝、皇后亲至坤宁宫祭灶。傍晚,皇后先入坤宁宫上炕,然后皇帝再进入宫中。
途中每经过一道宫门,太监们都要燃放鞭炮,以驱除邪魔。皇帝进宫后,与皇后分坐在炕两边,皇帝要亲自敲击鼓板,唱《访贤曲》,祈求玉帝派贤臣下凡,以辅佐朝政。
灶王爷像
内侍们事先要在坤宁宫设好供案、神牌、香烛、麦芽糖、一只黄羊。举行祭祀时,皇帝、皇后先后到佛、神、灶等各种神灵画像前拈香行礼,并用黄羊、麦芽糖作为供品奉献。
最后,焚烧灶王神像,飞扬的烟尘寓意“灶神升天”。皇帝、皇后及众人跪待火尽,然后返回寝宫。当晚,在内廷值宿的王公大臣也都放假,便于他们回家祭灶。
《乾隆王朝》剧照
三、燃放爆竹、悬挂灯联
爆竹是春节的标配。自十二月十七(道光以后改为十九)起,宫中就开始燃放爆竹庆新年。不过,二十四日以后,清宫中燃放爆竹,除有庆贺新年的用意外,还有判断皇帝所处位置的功能。
自此日起,皇帝车驾出入宫禁,每过一道宫门,随侍内监就会在该门处燃放一枚爆竹。有经验的宫人能从爆竹声中,大略推测皇帝所处方位。
为增添节日欢快的气氛,自腊月二十四起,每晚在乾清宫挂灯,谓之“上灯仪”。不同的地方,要悬挂不同的节灯:如宫阶上要挂“万寿灯”,宫阶下要挂“天灯”。灯旁悬挂多幅金字灯联。除夕夜,还要增挂五色八角圆灯。宫中两廊、甬道及石栏上,也要悬挂宫灯。每次张灯时,还要演奏“歌火树星桥之章”等乐曲。至来年正月初三日(后推迟至正月十八日),“上灯仪”才结束,谓之“出灯”“收灯”。
亮灯的故宫
四、贴门神、春联
十二月二十六日,清宫中开始粘贴门神、春联、“宫训图”。与民间节俗相同的是,清宫春节前粘贴的门神,也是大幅的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的戎装像。门神大小要恰与宫门一致。
与汉族春节时的春联喜用红纸书写不同,因满族传统习俗是贱红贵白,丧事用红色,所以,清宫中的春联是由翰林中擅长楷书者书写在白绢上,外用红蓝镶边。届时,宫中所有门楹上,都要张贴门神、春联。
春节时,后妃们都会收到一幅“宫训图”。其实从乾隆时起,每年十二月二十六这天,在后、妃居住的东、西六宫,都有悬挂“宫训图”的节俗。
《如懿传》里的乾隆
宫训图是乾隆命宫廷画家依据历史上有美德的后、妃事迹,绘制而成的画作。有“燕姞梦兰、徐妃直谏、许后奉案、曹后重农、樊姬谏猎、马后谏衣、西陵教蚕、姜后脱簪、太姒诲子、婕好当熊”等12 幅。
每幅画上,都有乾隆御题赞语。12幅画作,东、西六宫每宫悬挂一幅。以此告诫后、妃们要仿效古代那些贤德后、妃,在新的一年里,谨遵懿范,辅佐皇帝。门神、春联和宫训图要张挂、粘贴到来年收灯日,才会撤下。
《延禧攻略》赐宫训图情节
五、封宝、跳布札
十二月二十七,皇帝命内侍将玺印封存起来,谓之“封宝”。同日,各地官署也要将官印封存起来,不再在公文上钤印玺印,意味着不再处理政事,放假休息。在宫中受业的皇子们也举行“散馆”礼,表示放假过节。
二十九日,喇嘛们要在中正殿“跳布札”。“跳布札”是蒙古语,汉语意为“驱魔散祟”,是藏传佛教的一种宗教仪式,与汉族的傩戏功能相似。
跳布札时,内侍们事先在中正殿前设好桌案,上面摆放着诸种供品及冠、袍、带、履等物。皇帝到设在殿左的黄毡圆帐房(俗称“小金殿”)内。184名喇嘛手执五色纸旗,在殿前旋转,并高声念诵《护法经》;还有喇嘛分别扮成二十八宿、十二生相和一鹿,表演众神狩猎获鹿而分享的宗教舞蹈,寓意“得鹿(禄)”。
小喇嘛
中正殿旁摆放有事先用草扎束成的偶像。喇嘛们念诵佛经、表演舞蹈结束后,便携草偶,送出神武门外,寓意“送鬼”。另外,二十八、二十九、三十这三天中,每天有36名喇嘛在中正殿前高声念诵《迎新年喜经》,祈求佛祖庇佑宫中新年吉祥如意。
六、除夕夜封笔、祭神、吃饺子
除夕夜,皇帝在养心殿沐浴更衣后,行“封笔仪”;直至次日晨,再行“开笔”礼。这期间,皇帝不再提笔写字。即使有特殊情况,也不能例外,否则将有不吉。
养心殿
与民间相同,除夕夜,皇帝也要率皇室拈香祭拜祖宗和神佛。在坤宁宫举行“接神礼”,将腊月二十三送走的灶神接回来。同时,内侍们要在宫中用金炉焚烧松枝、柏叶等,各宫院中还遍撒芝麻秸,供人踩踏,谓之“跴岁”,有“步步登高”的寓意。
按照满族传统风俗,除夕夜要吃饺子(满族人叫作“饽饽”)和年糕。饺子、年糕一般在腊月初就做好,冷藏备用。与民间全家欢聚一堂吃饺子的热闹场面不同,清宫皇帝除夕夜不能与后妃、子女同吃,只能单独进食。
文史君说
满族在入关前,已因与明朝接触频繁,而对汉族春节礼俗,多有吸纳。入关后,清宫中的春节礼俗,一方面虽大量吸纳汉族春节节俗,同时也“顽强”地保留和传承着满族的一些传统习惯,由此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春节节俗。
参考文献
赵尔巽等:《清史稿》, 中华书局1977年版。
林永匡等:《中国风俗通史》(清代卷),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。
赵荣光:《中国饮食文化史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。
钟敬文主编:《中国民俗史》(明清卷),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。
(作者:浩然文史·郛生)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,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0 Comments